摘要:一般而論,集藏洪武錢較易,覓珍稀版別難。由于洪武年距今已六百余年,故其遺存錢品多為出土或窖藏,傳世品反倒十分稀見。其直徑38.5毫米,重約17.95克,鑄體較為厚重,乃洪武錢制之折五型確定。
洪武通寶背北平折五介紹,洪武通寶,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(公元1368—1398年)鑄幣?!睹魇贰な池浿尽份d曰:“(戊申、太祖)即位,頒洪武通寶錢,其制五等:當十、當五、當三、當二、當一。當十錢重一兩,余遞降至一錢止?!逼溴X文楷書,直讀,主鑄材質銅。
洪武錢繼大中錢式,行五等。其版式繁多,紀地紀局紀值,令人眼花繚亂。其間既有遺存較豐之一般品種,亦有遺存稀少之珍貴品種。一般而論,集藏洪武錢較易,覓珍稀版別難。
洪武錢多不吝其材,鑄制較為厚重,形制除小錢外,皆偏大。由于洪武年距今已六百余年,故其遺存錢品多為出土或窖藏,傳世品反倒十分稀見。故今特展賞愚所藏一品老漿傳世洪武錢。此錢雖非洪武珍版,然亦非普品,尤其品相佳而美,難得也十分值得收藏矣。
傳世洪武通寶背北平折五的特點
一賞銹漿之相。不難看出,本品通體包漿濃重,其漿色幾近黑漆之古,純真而有踏實,深淺相間,分布亦是十分的自然。察其雖有些許銹垢著體,然皆自然堅硬。緣邊文面可感銅色熟舊而呈滋潤之相,格外美眼,亦可識其乃青銅質地。毫無疑問,此等包漿之相,確乃出土甚早而續(xù)傳世之途,昭然自然天成,銹漿之相老而開門矣。
二賞鑄制之體??梢姳酒疯T制精整,鑄相呈方正圓矩之形,地章平整有加,穿輪修整干凈,字廓深竣挺拔而又自然有度。其直徑38.5毫米,重約17.95克,鑄體較為厚重,乃洪武錢制之折五型確定。無需再為細表,其具官爐鑄品之本色,鑄相之門當開。
三賞錢文之韻。展目其文,“洪武通寶”四字楷書書就,其筆力遒勁,橫有頓而折見鋒,布局協調,字形筆劃橫直豎立,洪武錢風格神韻盎然,書意端美之感鮮明。由此可見,其書相非官爐鑄品莫屬,其門亦開矣。
幾番鑒賞,無門不開,品相上乘,實屬好錢一品。通常而言,所謂傳世,主要從包漿識別,有漿無銹或者夾雜極少量薄銹。而其傳世多長時間,一般難以準確考之。然,一二百年以上,則是一個基本需要的時間,若非如此,則乃熟坑矣。
據湖南常德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的“武陵藏珍”考證:吳二年正月,朱元璋稱帝,建立明朝,改元洪武;同年三月,開鑄“洪武通寶”錢,仍繼大中錢式,行五等錢。
同年三月,開鑄“洪武通寶”錢,仍繼大中錢式,行五等錢,據“武陵藏珍”記載,洪武通寶錢有四類六十一種,現存世可見者五十八種。洪武通寶光背錢分有小平、折二、折三、折五五種,折十未見光背錢。面值有小平、折二、折三、折五、折十五種。
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命京城(南京)工部寶源局及各省寶泉局鑄行“洪武通寶”,由工部主管鑄錢,下設寶源局。
洪武通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時發(fā)行的一種貨幣。為洪武元年,朱元璋命令寶源局以及其他寶泉局共同鑄造的,由工部主管,下設寶源局。為了避諱,朱元璋特下令,將所有的鑄錢一律改名為洪武通寶,而不是洪武元寶。
但當時銅材稀缺,所以就普遍用廢錢和舊銅鑄造,因銅質復雜,純度不一,而造成“洪武通寶”成色不一的情況。它是洪武通寶錢文最小的版別之一。
洪武通寶楷書折三背“三” 4000元 洪武通寶楷書折三背“三錢” 30元 洪武通寶楷書折三背“北平” 1000元 洪武通寶楷書折三背“鄂” 5500元 洪武通寶楷書折三背“浙” 120元 洪武通寶楷書折三背“三?!?1000元
洪武通寶小平錢稀少版別
錢文真書,直讀。洪武通寶,錢文楷書,但各種小平錢風格不同,字體各異,內容非常豐富,版別很多。正楷大字單點通版洪武通寶,錢直徑24.5毫米,穿6.5毫米,重達5克。該錢錢文正楷,端莊穩(wěn)鍵,筆畫雋秀,筆勢挺拔,結構有致,法度慎嚴,氣運傳神。
洪武通寶發(fā)行背景及圖片介紹 洪武通寶流通時間有多長
而在錢幣上既稱寶又有紀重,并且是有系統(tǒng)、能成套的方孔圓錢,則首推明太祖朱元璋所鑄的洪武通寶紀重錢。郭死后,他統(tǒng)率其部,接受小明王韓林兒的封號。